close

0.jpg

【台灣鹽博物館】

【電話:】(06)780-0990

【地址:】台南市七股區鹽埕里69號

【服務時間:】09:00~17:00(平日)09:00~17:30(周末及國定假日)

 

【官網:】http://www.taiwan-salt.com.tw/tts_index.html

(需購票入場)票價以官網為主。

1.JPG

【台灣鹽博物館】遠望有如兩座白色金字塔,

保存台灣數百年鹽業文化資產,

也是目前唯一鹽產業的主題博物館,有如一幕幕鹽業歷史的縮影

2.JPG

「鹽」-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物質, 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,

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。

一顆一顆白皙正方的結晶體-「氯」與「納」結晶,是人體必要元素的來源,

自古以來鹽在人們心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。

3.JPG

【鹽的生產方式:】

鹽的蘊藏方式不同,其開採也形形色色,

有的直接於岩鹽挖礦取得,有的使用日晒,

方法因地制宜,也反應各地技術文化。

晒鹽產業雖然以經不存在,但「走過必留下足跡」,

鹽有傳統產業的特色,有豐富產業文化的內涵。

台灣鹽博物館記載了許多鹽的知識,將台灣消失的晒鹽產業幕幕呈現,

並瞭解到原來鹽少數僅於食用、多數都用於工業的生產利用。

4.JPG

 

5.JPG

 

6.JPG

 

7.JPG

 

8.JPG

 

9.JPG

【為什麼晒鹽要一池一過池呢?】

海水在不同濃度,有不同的物質沉澱,只有在某種濃度,才能使氯化鈉結晶析出。

在土盤鹽田,海水需先經過八格過水,才會到達結晶池晒出鹽。

用一大格池子晒鹽,從海水晒出鹽約需十幾天,

每次產鹽量太多,會來不及收,品質也會變不好。

若分成許多小池格,一池池過水,不但可讓雜質在前幾個池格先沉澱,

也可讓每天有鹽可收,有錢可賺! 

10.JPG

 

11.JPG

 

人工土盤鹽田:

水門→及滷池:大蒸發池(水區)→小蒸發池(坪仔)→結晶池(埕格子)→

堆地→鐵路。

12.JPG

 

台鹽的小火車和台糖的都是五分車,鹽鐵可透過糖鐵,和台鐵相接,

鹽便可運往台鐵線上的儲運站,入倉儲存或再轉運到高雄港去。

汽笛聲劃破清晨的天空,帶著園擔、鹽籠的男工、女工,

正乘著小火車前往堆地載鹽,

後面跟著的,是另一列加掛十節黑台仔(載鹽車廂)的小火車。

13.JPG

 

14.JPG

 

15.JPG

 

【防止私鹽,確保鹽稅:】

戰後初期,鹽的專賣利益曾是國家重要的財源之一。

但老百姓為了生活,常會與國爭利,

黑市是「一擔鹽,換一斗米」所以偷擔鹽與私製鹽的情況相當盛行。

為查緝私鹽,1947年成立鹽警隊,

因剛從大陸派任到台灣時,配備與軍隊雷同,

俗稱『鹽兵ㄚ』每年鹽警都可逮捕數百名「人犯」,鹽警制度於1977年廢止。

16.JPG

 

鹽警崗哨:1948年鹽警為監視鹽場,於各鹽場共建21座碉堡,

目前全國僅剩六座。

17.JPG

【鹽=氯化鈉。鹽在鹼氯工業的用量是食用的三倍:】

在地球形成初期,火山活動自岩石中大量釋放氣體,其中混雜有氯,

而岩石中含有鈉,兩者互碰撞,氯化鈉(NaCl,鹽)就形成了。 

18.JPG

 

鹽是人類食物的調味品,它也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,

如樹所示,為樹幹的鹽卻可以分出許多枝節、供應許多用途,

鹽用於食品工業及食用只占19%,

鹼氯工業最多占60%、道路融冰用占11%、畜牧及其他各占5%,

鹽有一萬四千多種用途,

包含化工、紡織、造紙、染料、陶瓷、肥皂、玻璃、農漁業、食用等。

EX:鹽可用於製造氯化合物,像聚氯乙烯,是製造塑膠產品的材料。

氯氣是鹼氯工業的主要產品,早期主要用在造紙及紡織的漂白劑,

後來又應用在消毒劑,如自來水的消毒。

鹽在鹼氯工業的用量是食用的三倍,越工業化的國家用鹽量越大。

19.JPG

 

20.JPG

 

20-1.JPG

 

20-2.JPG

 

20-3.JPG

【晒鹽以經不符合潮流了,台灣晒鹽文化沒落消失。台灣的鹽從哪裡來?】

2001年全世界的鹽產量總共有二億二千五百萬公噸,

美國是產鹽最多的國家,一年生產的鹽量佔全世界鹽產的1/5。

由於工業的需求及製鹽技術的進步,使得鹽產量逐年增加。

 

台南市西部沿海鹽田密布,綿延千餘公頃,被稱為『鹽份地帶』。

隨著鹽工的老化和出走,台灣鹽業逐漸沒落消失。

時代到今天,晒鹽以經不符合潮流了,所以逐漸萎縮。

鹽民收購的價格年年調漲。台鹽收購了怎麼賣?

 

台鹽公司於一九九六年與澳洲丹皮爾(Dampier)鹽業公司

合資成立「麥克勞湖鹽業公司」,

共同生產工業及農業用鹽,台灣的進口鹽有85%來自於該處。 

21.JPG

【“鹽”的來源概可分為「礦鹽」、「海鹽」、「湖鹽」、「井鹽」等四大類】

地球形成的過程,造成不同鹽的來源,世界各地採鹽方式也不同,

沿海的居民利用烈日曝曬海水取得結晶鹽,

內陸地區則依靠鹽礦、鹽湖而取得食鹽。 

22.JPG

 

23.JPG

 

24.JPG

 

25.JPG

 

【古代川鹽之開採:】

四川為我國井鹽開採最早的地區,李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,

約在公元前256-251年擔任蜀地太守,並興修揚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。

李冰的另一大貢獻就是發現了地下鹵水,並開鑿了第一口鹽井。“廣都鹽井”。

川鹽開採可以分為(1)開鑿(2)採鹵(3)筧運(4)煎鹽。

25-1.JPG

 

25-2.JPG

 

25-3.JPG

 

25-4.JPG

 

25-5.JPG

 

25-6.JPG

 

【礦鹽之開採:】

“礦坑步道”

波蘭。維利其卡鹽礦。首屆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。

一九七八年,波蘭,維利其卡鹽礦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「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」,

是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。

這裡從地面向下延伸九層,最深有三百二十七公尺,

除保留原有坑道、工作場所外,鹽礦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用鹽鑿成的教堂、神像、

水晶吊燈、祭壇、浮雕壁畫等,是一個由產業遺址原狀轉型為觀光勝地的重要案例。

古代鹽工:早期完全以戰俘充作礦工,「他們的生活只比死刑要好些」,

十四世紀以後,才有自由身份的人加入鹽的開採。

危險的礦坑;鹽礦內會漏進瓦斯,所以必須要有礦工巡視礦壁,

以火把消耗它,否則瓦斯濃度過高,容易爆炸或中毒。

想不到鹽博物館裡頭,藏有一座仿真的礦坑步道,

走入其中,真的是感受到詭異和驚奇,

也為礦坑工人在自身危險環境中開採鹽礦深感艱辛和恐懼。

26.JPG

 

27.JPG

 

28.JPG

 

29.JPG

 

30.JPG

 

欣賞鹽雕之前,至台灣鹽博物館學習了一番“鹽”的知識。

真的對“鹽”大開了眼界,以前只知道鹽僅可以食用,

參觀後原來鹽的用途之廣、台灣晒鹽以走入歷史、鹽的來源也因環境各有所異,

館內真的很用心規畫,值得來學習所不知道的“鹽”知識。

31.JPG

 

32.JPG

 

33.JPG

 

34.JPG

 

35.JPG  

 


檢視較大的地圖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我們一家都是貓 的頭像
    我們一家都是貓

    我們一家都是貓

    我們一家都是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