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】
【地址:】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二段345號
【開放時間:】週二至週日9:00-17:00 (週一休館)
跟著土撥鼠背起相機、帶本筆記本、及探勘地質的工具,
這回要去尋訪的景點是『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』。
裡頭蒐藏了關於地質的知識寶庫,
更重要的是車籠埔是全球台灣為首例將斷層做保存的園區。
需購票入場,全票50元。學生票30元。
地層雖然沒有寫上它的年齡,卻暗藏線索。
地層中某些古生物化石,就可指示地層生成的年代;
地層中的放射性元素,隨著時間規律地衰減,就像在為地層的年齡計時。
跟著熱氣球的動畫導向,飛往高山、平原區欣賞各處的地層走向。
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,
台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.3的「921集集地震」。
地震後,地質學家紛紛進入災區調查,
在中臺灣發現了一條南北綿延近百公里長的地表破裂帶,
原來造成地震與撕裂地面的這股巨大力量,
來自於「車籠埔斷層」再一次的劇烈活動。
為瞭解斷層活動的過往,地質學家決定將斷層「解剖」,
看個究竟,竹山「車籠埔斷層槽溝」就這樣誕生了。
921集集地震發生後,強大震波能量由集集開始,
向四面八方擴散全臺,造成地表強烈晃動。
車籠埔斷層貫穿整個竹山鎮,造成各地方嚴重破壞。
竹山延和國中前一日剛舉辦完校慶,隔日卻因地震的巨大力量,
喜慶的紅燈籠只見隨著地表的撕裂散落一地。
竹山國小…多所校區倒榻,慈濟的愛心認養了多所學校的災區重建,
從建築設計上可見感謝慈濟的金援幫助。
清朝時,台灣以中央山脈為界,西部稱為「前山」,東部稱為「後山」,
當時的人民若要前往後山,就會從中部橫貫八通關古道起點,
南投縣竹山鎮啟程出發,因此有「前山第一城」之美譽,
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的「集集大地震」,
卻無情摧毀重創了這座屹立不搖的第一城,
然而災後有一種「打斷手骨、顛倒勇」的重建態度,
充分發揮人的無窮信念與潛力,
災後縝密規劃積極重建公共建設、學校建設、民間建設等重大設施,
讓這個百年古城宛如煥然一新,再度勇往直前,重新展現新城風。
像是白色足球狀的球體,露出了半顆圓球,
建築的架構是經過多次規劃設計,以最能妥善保存斷層的對稱結構為考量,
裡頭的溫度、濕度皆需有一定的妥善管理維護。
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:
「91年11月間,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,
主持的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,
在南投竹山地區進行斷層槽溝開挖及古地震調查,
發現現場保存了921 集集地震當時的地表破裂原狀,
而且槽溝的剖面清楚呈現了過去多次地震造成的褶皺與斷層構造,
被認為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,因此在這裡建立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,
並與臨近的鳳凰谷鳥園、921地震教育園區共同規劃為完整的生態園區。」